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
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而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,是植物的外源激素,其功能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、提高产量、促进早熟、延长保鲜等。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改善农产品品质、保障农作物产量、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等,使农业生产省工省时,增强效益。
误区:
说起植物生长调节剂,公众的普遍观念是:对人体有害。因多种不实传言的散布,如“爆炸西瓜”、“无籽葡萄”等,使大众对使用过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避之不及。然而,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,着实充当了“背锅侠”的角色。人们对生长调节剂产生多种误解。
植物生长调节剂真的有害吗?
农产品生长中必须用到植物生长调节剂吗?
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安全吗?
...
让我们通过专家的讲解,揭开植物生长素神秘的面纱,正确科学地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。
专家观点(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(杭州)王强 宋雯):
植物生长调节剂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角色,但是,每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的投入使用,都必须遵循国家《农药管理条例》,只有效果好、对人畜安全且环境友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,才能被批准上市、销售、使用。
至于影响农产品外观形态、营养品质等因素,并不是单单仅有植物生长调节剂,自然界原有的变异、新品种出现等都有影响。而合理的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,不仅不会对植物产生变异,相反能实现高产优质的作物生产。
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,我们应该客观认识,理性评价,科学应用。
生长调节剂的贡献:
20世纪50~70年代,赤霉素在我们大面积推广应用。克服了水稻杂交育种中父母本花期不遇、包茎影响授粉和制种产量等问题。至今每年应用面积约为100万亩。
20世纪70年代,北京农业大学(现中国农业大学)针对棉花晚熟严重的问题进行研究,建立了棉花应用乙烯利催熟技术,该技术是大面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作物生长发育的成功范例,是一次作物管理观念更新的尝试。此后,北京农业大学合成了植物生长延缓剂甲哌鎓,成功地解决了棉花徒长问题,同时,增产增效改善品质的效果显著。每年推广面积约占总植棉面积的80%以上,被列为建国后中国棉花栽培领域三大技术变革之首。迄今每年应用约300万亩。
1984年,江苏农药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,开发了多效唑控制连作晚稻秧苗徒长技术,被列为“八五”科技成果推广重点项目,1993年应用面积达700多万亩。近年来,针对多效唑的应用存在残留和残效问题,中国农业大学研发了甲多微乳剂、甲烯微乳剂,克服了多效唑应用的缺陷,抗逆防倒增产效果稳定,每年推广应用1000万亩左右。
1999年开始,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了胺鲜酯在玉米、棉花、大豆等作物上的应用研究,开发了相关制剂产品,并建立了应用技术。其中玉米专用调节剂30%胺鲜酯•乙烯利水剂每年的应用面积约1500万亩左右。
农业主管登记可用的生长调节剂:
赤霉酸、氯吡脲、S-诱抗素、噻苯隆、单氰胺、芸苔素内酯、丙酰芸苔素内酯、萘乙酸
生长调节剂的应用:
葡萄用氯吡脲保果壮果、果蔬用甲基环丙烯保鲜、马铃薯用甲哌鎓控旺增产、香蕉用乙烯利催熟、棉花用噻苯隆脱叶等。
备注: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要配合时间、地点、用量、肥水条件等因素合理科学的使用。
您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