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中国大豆,是时候了

  ◎当前位置:首页>>行业资讯>>发展中国大豆,是时候了
大豆

  作为世界大豆原产国、主产国的中国,2017年大豆总进口量高达9554万吨,金额397.4亿美元,其中从巴西进口大豆5092万吨,占45%;从美国进口大豆3285万吨,占29%。

  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,最近一段时间,我国大豆进口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在人们谈论着大豆贸易的同时,大豆这种关乎中国植物蛋白和油脂供应安全的作物——及其科研现状,或许更值得人们关注。

“裸奔”且被“边缘化”的大豆

  上世纪90年代,大豆总产在1000万吨左右时,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。如今,中国的大豆产量提高到1400多万吨,每年进口总额却超过9000万吨。中国大豆为何会处于这样的境况?

  过去二三十年里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对植物油脂和蛋白的需求剧增。大豆是粮食、油料和饲料兼用作物,既能生产人们喜爱的豆浆、豆腐、豆油,又能产生可用作饲料原料的豆粕,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攀升,导致供求缺口迅速扩大。2017年,中国消费大豆达11059万吨,超过世界大豆总消费量的1/3。

  且在加入WTO的谈判中,中国取消了大豆的进口配额,并将进口关税降低到3%,大豆为贸易平衡作出了巨大牺牲。回看国内,土地资源有限,优先保证口粮(水稻、小麦等)的原则一以贯之,即使在与另一种饲料原料——玉米的相较中,也是让产量更高的玉米先行。

  除了油用和饲用,大豆千百年来都在为中国人民提供优异的植物蛋白来源,豆腐、豆浆、豆面、豆皮,乃至现代浓缩蛋白产业也基于大豆而生。韩天富表示,我国目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豆加工业,形成了成熟的大豆食品现代化加工体系。

  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而成为大豆年进口量约占消费量86%的国家,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。

科技支持的大豆生产

  从漠河到三亚,从抚远到喀什,都有大豆种植。2017年,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1.17亿亩,位居世界第五;总产量达到1420万吨,位居世界第四。不过,我国种植大豆以高蛋白食用大豆为主,进口大豆则追求高油脂。

  大豆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候了。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整合力量、稳定队伍、服务生产,从育种、植保、栽培、机械、加工到经济,了解产业链各环节症结所在,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和整体联动优势,环环相扣,成立10年以来不断提升着大豆产业科技创新能力。

  科技力量体现在大豆产业的方方面面。如大幅度提高豆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上,以目前的加工工艺,大豆油脂提取率能达到97%以上,但是过高的提油率会让毛油的质量降低,从而影响精炼得率。为了提高毛油质量,新型溶剂的启用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手段。针对高质量的毛油就可以采取适度精炼技术,生产出天然营养成分高度保留且食用安全性更好的大豆油。

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

  食用植物蛋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。有肉之功、无肉之毒,大豆蛋白可以媲美肉类。若国产大豆总产达到4000万吨,人均可在目前基础上净增蛋白6.5公斤,蛋白量相当于每年从肉类获取蛋白量的2/3。况且过腹利用豆粕继而获取动物蛋白已造成巨大浪费和污染。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吃既营养又健康的大豆呢?

  一方面,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,还有低收入、低消费的人群,他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营养水平,增加肉、蛋、奶消费。另一方面若消费的理念不发生重大变革,在‘吃肉、蛋、奶代表生活更富裕’的导向下,我国国民对肉、蛋、奶的总需求量还将增加。

  而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与过去20多年来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逐步增加不无关联。

  我国耕地资源有限,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唯一途径是与主粮作物轮作倒茬。大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养地作物,而且是作物轮作换茬中最好的茬口,因此,通过粮—豆轮作,在适度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,还能改善土壤肥力,实现粮豆持续均衡高产优质,走向良性循环。

  如果说大豆是近二十年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“先遣军”,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让步和牺牲,如今进入“战役”的僵持阶段,是否该给予大豆应有的“军需补给”,提高其“战斗力”和竞争力?

  我国应强化大豆产业支持政策。此外,适时启动国家大豆科技振兴计划,围绕大豆产业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协作攻关,主要包括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选育、大豆绿色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集成、县域大豆高产创建、大豆深加工技术提升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