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抗制备中杂交瘤细胞的筛选
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,有两次的筛选过程,第一次是选出杂交瘤细胞(用选择性培养基);第二次是进一步选出能产生我们需要的抗体的杂交瘤细胞。
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:
① 一种淋巴细胞克隆只产生一种抗体;
② 细胞融合技术产生的杂交瘤细胞可以保持双方亲代细胞的特性;
③ 利用代谢缺陷补救机理筛选出杂交瘤细胞,并进行克隆化,然后大量培养增殖,制备所需的单克隆抗体。
第一次筛选的原理与方法:
细胞融合后,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是第一次筛选的关键。普遍采用的 HAT 选择性培养液是在普通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次黄嘌呤、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酸。其依据是细胞中的 DNA 合成有两条途径:
· 一条途径是生物合成途径(“D 途径”),即由氨基酸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核苷酸,为 DNA 分子的合成提供原料。在此合成过程中,叶酸作为重要的辅酶参与这一过程,而 HAT 培养液中氨基蝶呤是一种叶酸的拮抗物,可以阻断 DNA 合成的“D途径”。
· 另一条途径是应急途径或补救途径 (“S 途径”),它是利用次黄嘌呤—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(HGPRT)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(TK)催化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生成相应的核苷酸,两种酶缺一不可。
因此,在 HAT 培养液中,未融合的效应 B 细胞和两个效应 B 细胞融合的“D 途径”被氨基蝶呤阻断,虽“S 途径”正常,但因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,一般 10 d 左右会死亡。对于骨髓瘤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细胞而言,由于通常采用的骨髓瘤细胞是次黄嘌呤—鸟 嘌 呤磷 酸 核 苷转 移 酶 缺陷 型(HGPRT)细胞,因此自身没有“S 途径”,且“D 途径”又被氨基蝶呤阻断,所以在 HAT 培养液中也不能增殖而很快死亡。只有骨髓瘤细胞与效应 B 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,既具有效应 B 细胞的“S途径”,又具有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液中长期增殖的特性,因此能在 HAT 培养液中选择性存活下来,并不断增殖。
第二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:
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中,由于效应 B 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不同的,经 HAT 培养液第一次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差异,必须对杂交瘤细胞群进行第二次筛选,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。二次筛选通常采用有限稀释克隆细胞的方法,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,接种在多孔的细胞培养板上,使每孔细胞不超过一个,通过培养让其增殖,然后检测各孔上清液中细胞分泌的抗体(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),上清液可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培养孔为阳性孔。阳性孔中的细胞还不能保证是来自单个细胞,继续进行有限稀释,一般重复 3~4 次,直至确信每个孔中增殖的细胞为单克隆细胞。第二次筛选也是鉴定的过程。
您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:
兔单克隆抗体制备服务 兔单克隆抗体的优势 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